全球观察:向美而行绘锦绣——石门县从乡村建设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
- 来源:华声在线
- 2022-09-14 08:36:07
- 收藏
姜鸿丽 鲁融冰 李飞 杨生平
千年一跃,壮阔潮涌。
(资料图片)
山水含韵,草木有情。
过去的石门,贫困如山压顶,如石压心。路不通、业不兴、住不安、治不善,贫穷成为制约石门发展的“紧箍咒”。
8年脱贫攻坚,8年夙兴夜寐。67万石门儿女,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汇聚涓滴之力、攻克历史之艰、成就无我之功,书写出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板”。
千年一跃,换了人间。
接续奋斗,再启新篇。
如今徜徉在石门山水间,宛如奇妙画中游。但见乡村公路蜿蜒盘旋,将各个村落串珠成链,新楼林立,蔬果满山,鱼虾盈河,沿途景致美不胜收;橘林、茶园、民居相映成趣,绿色田园郁郁葱葱,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幸福屋场欢歌笑语。
如同革命先驱李大钊所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的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考题”,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下足功夫,精准发力补上短板,因地制宜打造富含石门特色的品质乡村、宜居家园。
山河天地泼丹青,万户千门入画图。石门正在实现乡村建设与红色基因、与生态环境、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中,以山河入墨,向美而行,挥毫绘就锦绣乡村新图画。
村庄规划先行,“三色”设计布局谋篇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既要让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要让村庄越来越美。
基于这样的理念,石门县委、县政府把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全县316个村庄发展,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编制出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用得好的村庄规划,推动乡村朝着“小而精、精而美”的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81个村庄规划编制,今年将重点推进34个重点帮扶村和24个示范村“三规合一”编制。
红色引领,为乡村建设铸魂。
夏去秋来,走进磨市镇“商溪·红谷”项目片区,陈振亚故居修缮与环境整治如火如荼,全长10公里的柳官公路全线贯通,正在铺设沥青……
“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商溪水。”发端于磨市镇西端、蜿蜒23公里、汇入渫水的商溪河,哺育出红军早期杰出军事将领王尔琢、革命烈士陈振亚和抗日名将郑洞国,“商溪三杰”,闻名遐迩。
石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高起点规划发展布局,围绕“商溪·红谷”主题,沿着商溪河两岸,把陈振亚故居、王尔琢故居、红二六军团长征集结出发地、洞国学校校史馆等资源串成“红”线,推动乡村振兴与红色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
(村庄统一规划集中建房点,让乡村发展更有序。徐钊摄)
绿色为底,为生态发展“留金”。
石门注重保护生态底色,重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破旧、治空心房、治陋习六大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乡村“颜值”,回应农民期盼,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参与。
建设32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厂、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居;农村垃圾实现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清运常态化……一项项建设投入,一个个体系完善,让农村环境整治扎实有效。
走进秀坪园艺场洲浒溪村,绿树红花,夹道相迎,荷塘莲花绽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眼前一亮。
“村里聘请3位村民当保洁员,每天负责公共区域卫生,每月开展考核评比。”62岁的村卫生协会会长易法旺介绍,农户的生活垃圾在实行分类处理后,大家已经养成好习惯,自觉把餐余垃圾沤肥处理,生活垃圾清运量较之前下降一半以上。“村里的小孩子都知道,食品包装、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不能随地乱丢。”
小厕所,大民生。石门县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严格落实“首厕过关制”,严把验收关,改一座,成一座,用好一座。截至2021年底,全县录入省改厕系统的农户共159041户,达到卫生厕所以上标准的156414户,占比98.4%,其中已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62019户。
改厕改出获得感。秀坪园艺场木山村的村民孟金玉直言:“以前厕所一个坑上盖几块板,臭气熏天,粪水横流,蚊蝇乱飞。现在上厕所干净卫生,城里来了亲戚,再没有‘难言之隐’。”
本色传承,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愁。
石门注重保留乡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探索实施“拯救老屋行动”,着力解决好“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问题;杜绝一个模子套到底,因地制宜打造富含石门特色的品质乡村,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韵,让乡村的美,不仅美在自然,美在生态,更美在风情万种的乡貌乡韵。
(罗坪乡长梯隘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与传统农耕文化结合,展现出独特魅力。 图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罗坪乡长梯隘村是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土家族为主,聚居着白族、苗族等近20个少数民族,村民住房多为土家吊脚楼。在乡村建设时,该村以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为重点,引导村民按照村落风格集中建房。“这两年,全乡新建2000多栋房子,有60%的房子是土家吊脚楼。危房改造时,我们修旧如旧,不破坏原有结构,给村民留住回忆,留住乡情。”罗坪乡党委书记陈圯谟介绍,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独特的气候条件,暑假吸引游客1万多人次来此避暑游。
基础设施为要,提质“补色”发展路宽
完善通达的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要条件。
山远近,路横斜。
地处武陵山片区的石门,山高路远,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交通一度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脱贫攻坚期间,石门下大力气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累计投入资金6.6亿元,完成行政村通村通组道路建设1500公里,自然村通路建设562.84公里,农村公路拓宽建设677公里。南北镇金河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张忠富带领乡亲们,在平均海拔1200米的悬崖绝壁上凿开的一条长达19公里山路,被誉为“天路”。
迈入乡村振兴时代,道路仍然是石门乡村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石门的路,弯连弯。石门干群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修通了连接山外的“致富路”。图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2021年,石门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湘鄂边区交通要地,努力建成畅通开放新石门”目标愿景,全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道路建设总里程212.1公里,完成总投资32亿元。为进一步发挥公路在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今年,石门县加强对农村公路提质改造,推动乡镇通三级路建设,完成旅游资源产业路、乡镇通三级公路、新村与撤并村便捷通道建设116.884公里。
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路路连通连幸福。罗坪乡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长梯隘、千年银杏山庄等景点。然而,以前3.5米宽的水泥路,破损不堪,严重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经当地积极申报,一条全长13公里、宽5米的沥青混凝土通景公路,纳入交通部门“十四五”农村公路旅游资源产业路建设规划,目前已启动建设,并完成路基扩宽整修,预计今年11月底竣工。
在维新镇,一条从集镇通往峡峪河村的旅游产业资源路,正热火朝天建设中。这条路全长9.3公里,宽为5至6米,今年完工后,势必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峡谷风景、溯溪戏水,还将带动当地脐橙种植、岩蛙养殖等产业发展。
石门县盛产柑橘、茶叶,有“中国柑橘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等美誉。为补长橘茶产业冷藏保鲜短板,该县不断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1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县统筹资金4600.9万元,76家实施主体新建冷库9.46万立方米,新增库容量2.42万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的建设,不仅融通产销两端,减少果蔬产后损失,还延长贮藏期和货架期,实现鲜活农产品的错峰上市和保鲜增值。
石门县博越水果专业合作社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无花果、锦绣黄桃、金秋砂糖橘等200多亩,去年新建预冷库500立方米,阳光玫瑰葡萄保鲜后错开上市2个月,销售价格由8元/公斤上升到20元/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0万元以上。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
临近中午,秀坪园艺场洲浒溪村2组,59岁村民康建成正在厨房里忙活。炉火正旺,菜香扑鼻。“以前,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拖着液化气罐,去邻近的蒙泉镇上罐气,往返一次得跑6公里路。”今年5月,他家新装了管道煤气,安全方便、火力强劲,一家人对此格外满意。此外,康建成家还安装了2组屋顶光伏,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元。
公共服务是魂,民生“添色”幸福加码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随着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加力,石门县乡村公共服务这一软实力也在同步提升,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群众美好生活增彩添色。
连日踏访石门县,掩映山水间的各个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村级“小阵地”,承载着百姓“大民生”,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低保申领、宅基地审批、老年优待证办理、生育服务证办理等事项下沉就地办,优化程序一站办,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服务不缺位。
在夹山镇栗山村,57岁村民王云山走进该村为民服务中心,很快办完新生儿医保登记业务。以往,办理该业务要乡镇、县级受理及审核,一般三五天才能办理完成,去年,该业务办理权限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即时受理办结。
(义诊队进村,看病更方便。图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群众需要什么,公共服务就配置什么。石门县按照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理念,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县域内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是山区孩子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金钥匙”;教师则是指引山区孩子前行的那束光。为让广大农村教师安居乐业,石门县通过“投奖配”资金渠道,合力共建农村教师周转房,着力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让农村教师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中来。今年上半年,三圣乡完小35名教师,告别由旧教室简易分隔的狭窄住房,搬进明亮舒适的周转房。房间内设卧室、洗漱区、卫生间,精巧而温馨,教师们多了一份归属感。
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美好目标的重要一环。石门县真抓实干,为全县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给予建设保障:新建皂市区域性敬老院1所,县中心敬老院1所,先后对新关镇、子良镇等6所敬老院改扩建,完成白云镇、雁池乡等8所敬老院护理区改造,全县共建立医养健康屋、互助幸福屋、宜老自助屋、日间照料中心、三留守人员与长者之家等村居养老服务设施331家,实现了全覆盖。
前不久,石门县永兴养老服务中心开工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设计养老服务床位150张,预计在2023年7月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将有效缓解易家渡镇和永兴街道的养老服务需求,让老人安心,让子女放心。
距离群众再近一点,服务群众再好一点,已然成为石门县乡村公共服务的“进阶秘籍”。
8月18日一早,三圣乡山羊冲村40多名妇女,由大巴车统一接往县妇幼保健院开展“两癌”免费检查。“以前有医生上门来检查,方便是方便,但是很多检测设备太大太重,带不来,这次直接接我们去医院,做的检查项目肯定更全面,让我们更加放心。”村民李女士说。
在该村为民服务中心,我们意外看到一台ATM机。这是去年11月,石门农商行推行的一项金融下乡服务。“以往取钱要跑到镇里,往返一趟接近50公里,如果遇到人多排队,一天时间就过去了。”村党总支书记李育美说:“现在好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取钱,特别是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真是给了天大的方便。”
夕阳西下,霞光漫天。绿水青山述说着历史的过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幸福屋场,又传出阵阵欢歌笑语;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写满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2年9月4日第6版)
一审:马曼雅
二审:卜云
三审:姜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