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察:文明城 幸福来

  • 来源:华声在线
  • 2022-08-08 08:39:42
分享到:
  • 收藏

李尚引 梁仁军 卢嘉俊

7月,地处湘西南边陲的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空气里弥漫着米粉的清香。一大早,通道“阳光社会公益”志愿者协会的30多名志愿者就在城东市场大门前集合,准备开展活动。一旁的送餐车上,摆放着刚出炉不久的酸辣米粉、面包甜品、瘦肉包子等热气腾腾的食物,格外引人注目,志愿者们麻利地取走,并第一时间分发到城区各个角落的环卫工手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初,一批志愿者在县城里开展了“温暖环卫工”清早给环卫工送早餐活动,可由于资金紧缺,活动只持续了数周就停止了。随后,多家爱心企业和公益团体进驻,“温暖环卫工”活动成为了当地志愿者服务的品牌。昔日偏远贫穷的小城,正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新标杆。目前,已孕育出32家志愿者和爱心服务类团体,几乎每天都有形式多样、贴合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公益城、文明城。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公益处处有,春风润心田,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小城生活。”在通道县城创立第一家公益组织的通道义工创始人吴建东,从“扛旗者”到幕后策划人,10年间,他先后策划了近300场志愿服务活动,随着通道义工影响力的增强,他们的团队也从原来不足10人,发展到了现在稳定的300余人,成员中不乏有各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党政机关干部,吴建东也在文明实践中不断获得实践文明的灵感。

“公益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是通道城乡文明提升的一个积极实践。从娃娃到耄耋老人,文明种子正在播撒到侗乡各个角落。”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世萍介绍,该县持续挖掘社会帮扶力量,不断提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水平,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机构”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有效挖掘和整合社会资源,吸引了通道义工、阳光社会公益等社会力量加速向文明创建领域汇聚,参与志愿服务行动,构建了社会帮扶“三位一体”新格局。

如果你置身通道县城,一座座横跨在双江河上的风雨桥,一定让你过目难忘。

来到通道城北人民桥上,只见造型独特的亭楼跨河而建,古色古香,极富民族气质。夏日时节,这里却凉风不断,桥面长凳延伸,过路行人漫步到此,总喜欢停留一阵。

“这里虽然地方不大,但是环境很美,我每天来这里一转就是半天。”家住人民桥附近的72岁老人杨玉喜说,“休闲花桥”的修建,极大的满足了老人们就近休闲娱乐的需求,大家都很满意。

“这里以前杂草丛生、杂物乱堆,河里脏得很,过河也没什么桥。”家住御水湾的陈大爷告诉我们,通过整治改造,现在家门口河水清了,河两岸修起了步行道和休闲广场,他时常带着孙子过来散步,很是惬意。

近年来,通道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顺势而为设计、因地制宜建设,借助鼓楼、风雨桥等侗族元素,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让市民身边的休闲花桥、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多了起来。

“相比数量,‘口袋公园’的内容和质量更值得关注。”该县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口袋公园’体量小,不需要大规模改造,关键是要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县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以“微改造、精提升、重实用”的建设思路,通道还在城区打造了一批极具特色鲜明的“口袋公园”。这些“口袋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满足了便民、健身、休闲及老、中、青、幼各个年龄阶段的需求,并结合侗民族风俗特色,有效提升前瞻性、人文性、功能性和视觉冲击力。

目前,在该县城区,随着民族广场、萨岁广场、城东沿河观光带、百丈崖公园、独岩公园等一批“口袋公园”陆续建成,千姿百态又极具侗族特色的“侗乡美景”像漫天繁星般闪耀在城市街角,成为离市民最近的“诗与远方”。

该县一个大院里有块空地,由于以往全县没有一家殡仪馆,这里经常被用作灵堂。

“一天到晚吹吹打打,附近上班的受不了,我们作为住户更是痛苦。”家住大院家属楼的王有建感受颇深,以前他的孙女还在读小学,但凡院内办白事,小孙女总被吓得不敢去上学。

以人民幸福诠释文明内涵,近年来,该县紧盯学位、车位、厕位、梯位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解决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市民在城市发展中持续共享文明成果。

“去年县殡仪馆建成后,再也没有利用城区公共场所办丧事的情况了。”县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杨光彪欣喜地说,这不仅是城市在进步,更是市民素质在提高的结果。

如今,行走在侗乡小城,总能听到曲曲侗歌伴着悠扬芦笙响起。侗族人爱歌,更爱芦笙,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乐器就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表达。

标签: 文明城 幸福来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