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瓷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醴陵市全面融入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报道之二
-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 2021-12-29 10:50:50
- 收藏
张建平 钟成勇 廖建翔
一江渌水,满城繁华。
隆冬的醴陵,千年的窑火生生不息,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醴陵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着力丰富全面小康内涵,提前3年实现整体脱贫、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渌水两岸,陶瓷故里。一幅中流击水,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
百姓发家致富按下加速键
产业兴,乡村富。产业兴,则就业稳。
醴陵乡镇企业发达,陶瓷、花炮、服装、玻璃等产业方兴未艾,农民就业致富走上了康庄大道。
李畋镇地处两省(湘、赣)三县市(浏阳、醴陵、萍乡)交汇处,花炮产业是镇上的传统产业。临近岁末,正是花炮产销的旺季。
在金利来烟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女职工邓园正熟练的把烟花成品装箱打包。
邓园家在当地南桥社区,2012年以前,她南下广东打工,月工资仅2000左右。2012年,镇里走上产业扶贫之路。她回到家乡,到新建的花炮基地上班。现在每月的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她的丈夫也在同一个厂上班,两夫妻每月收入上万元。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家不仅新建了楼房也开上了小汽车。”谈起现在的生活,邓园满脸都是喜悦。
以花炮产业为引擎,李畋镇还因地制宜打造了蔬菜、粮食、养殖、林业四大绿色产业基地,它们业已成为全镇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涌现出泰河、皓缘等一批龙头合作社,合作社以吸纳脱贫户就业、入股分红、直接帮扶等形式为脱贫户、监测户增加收益,其中泰河、彩润委托帮扶洪源村、石溪村、花麦村共155户脱贫户,每人每年享受160元分红。
近年来,醴陵市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富了百姓,强了乡村。
11月是药材收割的黄金时期,在石亭镇长塘村,5000亩中药材紫珠幼苗长势喜人。
紫珠属于亚热带植物,抗病能力强,抗病虫害好。由于该药材产量高,市场需求大,利润比较可观。按4000多元每吨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可获得5000多元的收入。
“今年单是发放收割工资就达到了60多万元,极大地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基地负责人杨建军说。
在醴陵,火红的产业,正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带来强劲动力。
明月镇红彤彤的玻璃椒从“湘赣红”走向“全国红”,让农民过上了红火日子。
左权镇油亮亮的油茶果喜获丰收,通过发展茶油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茶山镇金灿灿的皇菊扮靓了田野,也充实了村民的口袋。枫林镇绿油油的艾草经过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经营,远销国内外,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草”……
近年来,得益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强势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破壳而出。
截至目前,醴陵现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家庭农场6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7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300家,农产品加工值达296.9亿元。
未来5年,醴陵还将不断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确保国家级龙头企业“破零”、省市级龙头企业“倍增”。
2021年,醴陵市被确定为全省14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之一,先后获评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
依托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引擎,“山水田园、幸福乡村”的美好愿景正在醴陵成为现实。
点面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走上高速路
乡村美,美在生态宜居。
近年来,醴陵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把幸福屋场建设作为着力点,以点带面、连点成片,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漫步醴陵乡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民房错落有致,水泥路蜿蜒至村庄深处,路面干净整洁,旖旎多姿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美景的背后离不开醴陵持续开展的“五治理一革命”行动,主要发力点是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空心房、治理村容村貌、治理陋习和厕所革命。
5年来,污染防治战成果丰硕,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重点水域畜禽养殖全面退养、网箱养鱼全面取缔,渌江水质整体提升为二类。
新改扩建农村公路1500余公里,新建整修水利工程4200余处,新建改建卫生厕所5.8万余座。
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56家,调整种植结构27.8万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增至358天。“渌江美”“瓷城绿”“醴陵蓝”成为常态。
一系列“硬核”举措,让醴陵乡村旧貌换新颜,一个个景色美、人心齐、气象新、内外兼修的宜居乡村令人神往。
乡村美,美在文明内涵。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礼金不超过100元……近年来,醴陵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今年以来,醴陵还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给村民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的故事,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编纂出版《醴陵历代名人录》《中国共产党醴陵历史百年大事记》等一批文艺精品和主题出版物,加强对左权、李立三、耿飚等革命前辈事迹精神内涵的宣传弘扬,为广大农民群众确立标杆、树立榜样。
如今的醴陵,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实景。
农旅融合
打造湘赣边乡村旅游新名片
乡村美带动旅游旺。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醴陵探索出了一条以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
沩山镇沩山村是一个处处有历史、步步有陶瓷印迹的经典文化名村,是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拥有与瓷业相关的瓷片堆积、古窑厂、古洞、古道、古桥等文物遗迹110处,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物123栋。
近年来,沩山镇以复兴传统古村落为使命,打造醴陵乡村振兴“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创建,以高颜值吸引游客,激发了市场活力,也连通了沩山发展的美好明天。
目前,全镇共有15家已经办理了营业执照的农家乐,1家五星级乡村旅游点。
“现在来沩山旅游的人多了,我想把我的农家乐向民宿发展,对产品进行升级。”沩山村村民黄秋生对乡村旅游的前景很是看好。
黄秋生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在驻村帮扶工作队、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在沩山水库边开办了一家农家乐。
随着沩山旅游业的发展,黄秋生也于2017年脱贫,实现了“贫困户”到“大老板”的华丽转身。
向着幸福出发,乡村旅游的精美画卷不仅仅在沩山村。
在隆兴坳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晚清民居与耿传公祠相互呼应,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带,村里年接待游客达到13万人次。
在茶田村,休闲农业在田野上拔节成长,集游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茶田月色生态乐园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2020年8月开业以来吸引了游客近20万人。
古香古色的乡村游惹人心醉,底色鲜明的红色旅游也同样深受青睐。
醴陵曾走出了李立三、左权、蔡申熙、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旅游景点众多。
随着全国首条红色旅游专线、“两山红色旅游”铁路开通,醴陵区位优势尽显,一批有声有色的红色旅游活动陆续开展,形成了可观的红色旅游消费市场,带动该市特色农产品、农家乐、民宿等多业态发展。
从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振兴中拓宽致富途径,醴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湘赣边一张靓丽名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身处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回眸是脚踏实地的坚实步伐,前望是激动人心的时代新航程。
一个产业发展好、人才活力好、文明风气好、生态环境好、组织建设好的乡村振兴“五好”新醴陵,正阔步走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