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孤岛”破茧重塑——开福区以“党建聚合力”成就老旧无物业小区幸福样板
- 来源:华声在线
- 2021-10-09 08:35:31
- 收藏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张颐佳
通讯员 荣庭芳
10月7日清早,如往常一样,一些社区居民早早来到长沙市开福区王家垅社区“共享工具房”,这个“开张”6个多月的“小店”已成为居民共享共治的幸福样板间。
无物业小区被戏称为“城市孤岛”,问题多、毛病多、监管难、治理更难。然而,开福区却涌现了王家垅、荷花池、陈家湖等一批幸福和谐的无物业小区典型,他们通过“党建聚合力”工程破茧重塑,蝶变成为幸福家园。
拆掉围墙 通透“心墙”
绝大部分无物业小区因旧单位改制(破产)形成,在开福区这样的老城区比例竟高达65.7%。这些分散在城市肌理的“小单元”,基础设施老旧、邻里矛盾复杂、公共空间极度缺乏,是社会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2016年4月,开福区在全市率先从陈家湖小区提质提档开始“破冰”,将0.49平方公里内分属11个单位的宿舍围墙全部拆除,立面、路面、地下管网等11个方面做功能性改善,新建社区公园1个,新增停车位300余个,新增树木320余株……陈家湖经验成为全省首个“无围”提质社区典范。
紧接着,科大景园社区、浏阳河社区、便河边社区、三角洲社区……开福区通过“社区提质提档”“一圈两场三道建设”“15分钟生活圈建设”等系列大动作,陆续让80余个老旧社区在新理念中焕然新生。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百米见园的质感生活,让曾经陌生的“老邻居”成为了“新朋友”。
党员“亮身份” 支部“筑堡垒”
在社区“硬件”得到普遍提升后,“软件”如何跟上?
开福区委出台了《开福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实施方案》,将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庭院中、楼栋间,并大力推行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制度。
王家垅社区就是多个破产改制企业的“大本营”,七街八巷把一个个单位分割成不同的小院落。8年前,76号庭院的老党员藏跃华在社区党委的鼓励下,率先“亮身份”,并逐渐组建了一支24位党员组成的“小巷先锋直帮队”,主动调节邻里纠纷、帮助困难人员,积极成为无物业小区的主人翁。
广受群众喜爱的“共享工具房”就是党支部今年的“新点子”。王家垅社区党委书记欧阳晓琼说,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资源捉襟见肘,通过党支部引导建立“共享”理念,社区还筹建了“共享干衣房”“共享维修队”“共享美术馆”,让更多的党员群众成为社区生活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开福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峻介绍,为充分激发小区党支部的内生动力,区委、区政府还通过以奖代投、党费返还等方式重点支持无物业小区运转,并选派了960名专兼职网格民情员和287名“党建指导员”下沉小区开展工作。
“陀螺效应”解决“急难愁盼”
望麓园街道的荷花池社区是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社区,不仅被城市主次干道合围,周边还有众多大型医院、商场、单位和居民小区。由于公共资源极度紧张,属地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党建聚合力”效应,以“大党建”为引领促进辖区单位共建、共治、共享,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荷花池社区党委书记童文敏说,针对停车难问题,社区就在全市率先开发了“智能共享停车系统”,小区居民白天“闲置”的车位可出租给有需要的市民,显著提高了中心城区车位利用率。
在开福区的多个社区,都建立起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铁三角”,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民政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湘雅医院等属地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群团组织都是开福“大党建”联盟的成员单位。
“党建共商、事物共管、资源共享、文明共创、难题共解、活动共办”,开福区深入实施的“党建聚合力”工程充分激活了多元共治的“陀螺效应”,有效实现了社区治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