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来源:中国商报网
- 2021-07-15 16:59:33
- 收藏
央行决定于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央行表示,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全面降准落地的同时,6月的金融数据也在超预期。央行7月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社融增量为3.6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008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2.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086亿元,均超市场预期。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7月13日表示,此次全面降准是我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态化操作,货币政策取向没有发生改变。
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据介绍,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对于不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央行有关负责人称,5%的存款准备金率是目前金融机构中最低的,保持在这一低水平有利于金融机构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经营。
为何此时全面降准?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后的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资金被金融机构用于弥补7月中下旬税期高峰带来的流动性缺口,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占比,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将保持基本稳定。
据悉,在此次降准前,国常会已释放出明确信号。7月7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事实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近些年来已经变成调节流动性的常规工具。根据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央行强调,市场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中国商报记者分析,此次降准将释放诸多利好,降准能为下半年实体经济稳定增长提供适度融资环境,同时能够缓解下半年金融体系短期流动性压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
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7.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13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3.12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94万亿元,同比多增6135亿元。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也反映出宏观政策重心逐渐向稳增长切换,预计下半年金融将对实体经济形成更大力度的支持,M2(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或持续改善。此次全面降准也说明了这一点——降准旨在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
央行表示,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同时,调整中央银行的融资结构,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半年的金融数据已经凸显了对中小微企业的重点关照。当前,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比降低实际融资成本更为迫切。例如,部分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已有所加剧。“从6月金融数据来看,当前仍处于结构性紧信用过程中,6月社融与M2之间的剪刀差收窄至2.4个百分点,为去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通常意味着表外融资渠道受限,部分弱质型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通过支持中小微企业,有助于实现保就业、稳增长的目标。”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降准释放长期资金降低银行融资成本,更有助于配合降低企业在资金担保、融资费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融资成本。
“降准不会搞大水漫灌,预计资金将重点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伍超明表示,一方面释放的1万亿元资金,大部分会置换掉,不会出现“流动性外溢”;另一方面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小微企业面临疫情冲击大、大宗商品价格挤压利润严重、汇率升值影响大的多重压力,恢复活力需要政策再帮一把,有利于全年“六稳”“六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继续强化调结构化风险
未来,货币政策会有哪种走向?调结构不容忽视。“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的复杂环境,银行货币创造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容易受到约束,银行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出现梗阻。”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只有调整好结构,才能实现更好的总量调节效果。”
从防风险的视角出发,货币政策短期仍将以稳为主。市场人士判断,今年上半年是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监管层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宏观杠杆率列入重要政策目标。上半年“紧信用”持续推进,货币投放减速明显,“稳信用”或成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新特征。
近年来,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推陈出新:从抵押补充贷款(PSL)到央行票据互换(CBS),再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已取得明显成效。孙国峰表示,下一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物价走势把握好政策力度,兼顾内外均衡。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
“未来,‘金融地产降企业中长贷增’格局将持续强化。”伍超明表示,为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货币政策将继续强化“调结构、化风险”,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领域的金融支持,同时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向金融和房地产。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