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线上线下随时“充电” 推动全体委员共学党史
- 来源:南方日报
- 2021-06-28 09:22:50
- 收藏
夏日炎炎,书香拂面。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经典美术鉴赏讲座在广东省政协机关一楼“悦读空间”举行。省政协委员、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担任主讲嘉宾,讲述百年党史不同时期的十几幅经典美术作品的创作故事。在场听众从中“触摸”到鲜为人知的历史,汲取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是广东省政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一幕。
“政协悦读”、“国是学堂”、“主席讲坛”、党史专题讲座……在广东省政协,线上有学堂,学习探讨、凝聚共识;线下有座谈,高“言值”分享交流、建言献策。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政协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多个平台、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政协履职,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促学习▶▷
线上线下随时“充电”
开卷有益,共学党史筑同心。政协委员联动读书学习形成常态化运作,为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增添了动力。
去年,“数字政协”平台正式上线,广东政协委员迈入“掌上履职”时代。其中,借助线上平台开展读书学习的做法广受好评。今年以来,省政协在平台上开设“政协悦读”读书群,政协委员们加入“群聊”畅所欲言,随时随地分享读书心得。
“线上读书学习非常有效,让我在忙碌工作中高效学习党史,同时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获得了更多感悟。”省政协委员、广州航海学院港口与航运管理学院院长葛春凤点赞线上读书活动。“尤其是近期广州疫情期间,实地调研一时难以开展。但委员们在群里沟通交流更加活跃,让我可以随时掌握相关情况。”葛春凤说。
在充分发挥学习平台作用的同时,省政协将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抓住经常”,积极开展线下党建活动。通过开设“悦读空间”、定期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向委员发放党史书籍等方式,省政协多管齐下营造“书香政协”氛围,引领广大委员学出坚强党性、学出信仰担当。
悟思想▶▷
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
“在推出‘数字政协’平台之后,我有了更多机会参与党史学习,也更深刻理解国家飞速发展的动力来源。”6月21日,在“学党史、办实事”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履职10年的省政协委员、广州市黄埔区工商联副主席李志明高兴地说,把读书的收获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过硬本领,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让自己感到特别振奋。
省政协委员、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肖斌从企业角度分享了党史学习体会。他表示,在学习党史过程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不仅能指导企业的发展,对个人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路披荆斩棘,艰难险阻超乎想象。但中国共产党拥有坚定的信念,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一路走来义无反顾,最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任何创业都需要这种精神才能走向成功。”作为无党派人士的肖斌深有感触。
“如果没有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的繁荣盛世。”省政协委员、广州岭南教育集团董事长贺惠山的话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对于教育企业也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我们要实现前瞻性突破,就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他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省政协举办这样的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活动很有意义。
通过开展谈心谈话,省政协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拓展到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这是省政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特色,推动了全体委员上好党史这堂必修课,为委员们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办实事▶▷
切实提高履职成效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作为民盟一员,葛春凤利用点滴时间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她将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学习民盟史结合起来,并将所学所获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实现更好地履职、为群众做好服务。
此前,葛春凤深入汕头、揭阳、东莞等地,听诉求、做研讨,参与完成省民盟和省致公党联合开展的“关于提升外贸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推动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这其间,她还依托学校平台开展相关课题调研,带动师生一起参与。
省政协委员持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为民情怀,他们将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到本职工作中,落实到调研视察中,落实到网民会客中。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聚焦美丽乡村建设,与网友探讨应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难点;省政协委员、省妇联一级巡视员刘兰妮回应广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中的热点问题,为网友答疑解惑;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行政副主任彭雪梅“面对面”为网友支招,让糖尿病人不再“望糖生畏”……每天1名政协委员在线值班,倾听回应群众反映的民生诉求,协助党委政府办好民生实事。
在疫情防控期间,省政协机关还主动支援社区街道,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姚昱旸
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杨茂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