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双万亿”产业强区日渐成型 以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发展

  • 来源:南方网
  • 2021-06-22 14:53:34
分享到:
  • 收藏

广州“工业一哥”开始冲刺“万亿投资”。

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发布“百大项目庆百年”大会战计划和“一十百千万”工程,即:一个引领(即党建引领)、十大领域、五百个项目、超千亿年度投资、超万亿计划总投资

具体而言,大会战的500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12343亿元。在这些项目中,有2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00亿元,16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0亿元,将支撑该区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十四五”时期投资突破1万亿元,投资规模在广州11个行政区和全国21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一。

就在5月底,“黄埔万亿制造”计划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提出到2025年,该区将实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突破80家,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级,推动全区合力打造“中国工业最强区”。

冲刺“万亿计划”“万亿投资”,“工业一哥”又将迎来一次转身蝶变。

“双万亿”产业强区日渐成型

“双万亿”并非空中楼阁。

2020年初,22名中外院士共贺“百大项目庆百年”,让人看到了黄埔走向“万亿”的气势。

其实,在2019年底,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就已蓄势待发。

那时,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正式启动“奋战五百天,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至今该区已经举办9次“百大项目庆百年”重大项目签约、动工、竣工和投试产活动,实现逢“8”必动工。而这9次活动,带动全区2020年、2021年1-5月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8.2%、61%。

实体经济基础牢,给了该区开展大会战更多底气。

目光看向今年的经济数据,今年一季度,该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6%,高于国家、省、市增速,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向好态势。1-5月工业用电量增长17.3%,15项GDP核算月度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财税总收入增长31%,企业利润增长88.7%,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

硬核科技则为“万亿”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虽然,年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逐渐成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和科技创新主引擎,但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顶尖人才和高端研发团队不足的问题。

对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出发,提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枢纽的战略定位,吹响了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台的号角。

如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领衔的广州实验室正式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人类细胞谱系、航空轮胎、慧眼等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中科院13个大院强所项目投入运营。

这些项目个个都响当当、沉甸甸,它们的集中落户,使黄埔成为战略科技力量最集聚的地区之一,也使其逐步跻身全国最顶尖的科技强区前列。

有了这些科研创新的“国家队”的引领,往往意味着产业发展的科技基底更实,也意味着在前沿领域的探索先人一步。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就用10个月的时间先人一步。

作为“百大项目庆百年”的500个项目之一,仅10个月的时间,广纳院的5G滤波器项目5万米的厂房拔地而起,产线全贯通,比国内类似项目2年半建设周期快1年,到本月底或可实现对外供货。

“到2030年,‘中国纳米谷’必将成为世界万亿级纳米产业集群。”广纳院副院长骆俊介绍,广纳院正在建设中国纳米谷,其占地1.1方公里,希望打通纳米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最后一公里”。

在百大产业项目的推动下,“双万亿”产业强区日益成型。2020年,该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达9700亿元。百大产业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营收超过1万亿元,将带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商品销售总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

万顷级高质量发展空间

“万亿投资”和“万亿制造”之间并非孤立无联系。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屹立时代风口的“定盘星”,工业则始终是该区应对大风大浪的“顶梁柱”。

这次,黄埔区在“万亿制造”的基础上新提出三个以“万”为开头的关键词——“万企创造”“万物互联”“万顷空间”,推动全区从“制造高地”迈向“创造高峰”。

围绕“百大项目庆百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将重点推进万亿制造领域项目共100个,总投资额达2233亿元,预计达产产值3626亿元,重点项目全面覆盖该区“8+1”支柱产业。

“万亿制造”将在“万企创造”推动下更上层楼。

如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拥有民营及中小企业3万家,产值规模占全市50%以上。该区将着力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能,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中科飞测等填补集成电路卡脖子领域空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成为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的中坚力量,实现“中小企业能办大事”。

不管是“万亿制造”还是“万亿投资”,都需要空间载体的支撑。

该区提出“万顷空间”,就是推动知识城、科学城、黄埔港“三片协同”,形成“万顷级高质量发展空间”。其中,该区将重点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布局建设翟洞智能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生物安全产业园、中国新材料CID。

土地要素是发展的根基。在土地资源比较紧缺情况下,如何保障高质量发展空间?

黄埔区给出的答案是三个新:规划新土地、发展新工业、加快新升级。

一方面,该区将大手笔规划,统筹增加制造业新土地。将在现行49方公里控规工业用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约6方公里工业用地。另一方面,大力度推广,鼓励发展创新型都市新工业。以区属国企为主要力量,打造100万方米都市型工业发展空间。

此外,该区还将加快推进36个村级工业园新升级。以中国软件CBD、横沙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作为样板范例,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空间。

中国软件CBD是该区第一个“工改新”村级工业园,在原来闲置荒废的村集体土地上,打造55万方米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构建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形成“硬件+软件+云”的协同发展产业生态。

以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发展

“万亿”之下,“工业一哥”也迎来了转身蝶变之机,“产城割裂”逐步转为“产城融合”,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正加快建设。

自“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开展以来,黄埔已经从昔日的产业园区蝶变成为公共设施完善的教育医疗高地。该区已引进华师附中、广州二中、广大附中、知识城南洋华侨中学、爱莎国际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新建广州实验学校,全区新增学位6.3万个,黄埔学生实现了从“有书读”到“读好书”。

同时,知识城南方医院、广医妇女儿童医院基本建成,广医附五医院升级为三甲医院,中大岭南医院扩建项目进展顺利,中大肿瘤防治中心黄埔院区投入使用,实现三甲医院全覆盖,床位数增加50%。

蝶变离不开城市更新释放空间。在本次“百大项目庆百年”大会战中,城市更新项目也是重头戏。此次大会战中共有49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4841亿元,占百大项目总投资的40%。

自2018年底获批成为省“三旧”改造改革创新试点以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先后出台“城市更新10条”“城市更新18条”等改革创新纲领文件,形成“1+20”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形成了“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的“黄埔模式”。

2020年6月,该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行动方案》及作战蓝图,要求内三年内完成66条重点旧村拆迁任务。2020年拆除旧村面积1490万方米,占过去10年总和的78%,占全市2020年旧村改造拆迁总量的83%。今年1至5月,完成旧村改造房屋拆迁面积612万方米,完成固定投资约212.3亿元,同比增长313%。

截至2021年5月,该区“三旧”改造标图建库52.63方公里,累计批复城市更新项目125个、开工面积1479万方米、竣工面积453万方米,建成安置房8589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2亿元。

城市更新不等于拆除重建,最根本的是以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区域经济。

年来,该区通过旧厂改造释放产业用地1.7方公里,在已批旧村项目规划落实政府产业用地面积13.2公顷,建筑面积68.1万方米,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载体资源。同时,采用土地置换、规模腾挪,拆旧复垦等方式整备零散土地,释放规模指标。预计全区改造后将提供产业载体3000万方米,产业用地均产值可达200亿元/方公里、为改造前的4倍。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通讯员 钟飞兴 范敏玲

标签: 黄埔 双万亿 产业 强区 城市更新 发展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