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经典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培育终身读者的关键词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2021-06-04 10:44:46
- 收藏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以各种方式推动阅读,有的效果比较明显,有的则有绕了弯路之嫌。例如,有的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打卡,一般是要求家长将孩子读书的照片或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或上传至班级微信群里,有的甚至要求标注“某某阅读打卡第几天”。有的学校发起“21天阅读打卡——习惯养成计划”,作为任务布置下去,以求短期内让学生爱上阅读。
学生阅读其实也有一个马太效应,那就是爱阅读的孩子越读越多。应该承认,最初阶段的阅读打卡,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某种程度上让阅读有了仪式感。与写读书笔记类似,即通过强制方式把学生拉到书桌上,让书与人磨合。但在效果上,这一招其实只适合不爱看书或还没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对于比较爱看书的学生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这就要求学校多关注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若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可以适当施加一定压力或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有了兴趣之后,则要改变方式,变强制要求为价值引领,通过为学生提供又有趣又有思想的好书,让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依靠内在的情感动力持续阅读这一行为,慢慢养成习惯,最终成为不折不扣的终身读者。
无论什么时候,兴趣与经典都是培育终身读者的关键词,即爱读书的学生一定是因某本书极大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从而坚定手不释卷这一行为,不断享受阅读对于心灵的浸润与涵养。由此可见,学校要超越“打卡阅读”的功利驱动,引导学生从“为了打卡而打卡”上升到“我想为自己的人生打卡”的境界,发自内心地体认阅读习惯的价值及意义,能主动去发现好书,挖掘其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
因此,培育更多爱读书的学生,学校在开展阅读时要多给班主任空间,使之致力于把阅读作为一种班级行为,让学生通过比学赶超、互助互享来打造一个阅读场,以共同体的力量来影响、带动不爱阅读的学生。有媒体报道,有的学校教师以阅读小火车的方式,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展示学生的阅读记录,并给予进步明显的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办法。也有老师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专题阅读之后,集体创作同题作文、故事等,并自制成班级刊物,也取得了激励学生深入阅读的预期成效。这些方式客观来说都比“阅读打卡”高明,是更有意义的阅读探索。
读书作为门槛最低的修身养性行为,给予学生身心成长的帮助是巨大的。读书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因为仪式感能升华一个人的内在,让阅读变得高尚、庄重、有力量,但读书不能唯仪式感,或只剩了仪式而没有内容。阅读的真正要义是让学生能体会到从无知到有知、从空虚到充实、从浮躁到坚定的心灵愉悦。学生尝到并享受这种愉悦,也便抓住了阅读的关键,让好书无形中起到充实生活、挖掘潜能、润心启智、培根铸魂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卓楼小学教师)
作者:时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