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只能强化不能“掉线”
-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2021-05-31 09:15:16
- 收藏
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不少短视频、直播、游戏等平台正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不过据媒体报道,部分网络平台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仍存在较大漏洞,点开后没有“青少年模式”的自动弹窗提示,内容过滤上主要依赖家长监管,导致“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因此,旨在为未成年人建立“上网屏障”的“青少年模式”,成了稻草人式的存在,有名无实、如同摆设,这显然跟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的趋势相悖,也留下诸多隐患。
当前,青少年触网已是普遍情形。《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普及率达93.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披露,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9.89亿,其中学生占比达21%,已超2亿。触网,让青少年开阔了个人视野、便利了信息获取、丰富了认知结构,与此同时,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也日益凸显。
也正因此,近年来,防治青少年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成瘾,已被多方提上日程。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国家网信办也集中开展了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专项整治行动,都是靶向发力。而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推动青少年安全、健康使用互联网工具的“网络保护专章”,更是为孩子健康上网、正确用网撑起法律保护伞。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无疑需要政府、平台、家庭、学校等多方协同共治。其中,网络平台在前端防范上责无旁贷,建立“温室”,完善“风控”,强化保护,是其应尽之责。推出和完善“青少年模式”,是网络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责任的基础工程。自2019年起,国内各大视频应用纷纷推出“青少年模式”,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弹窗提示,进入该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受限,且只能访问专属内容池,已成为“标配”。这确实以筑牢防火墙的方式,为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提供了屏障。
从目前看,在某些平台,所谓的“防火墙”还只是“纸糊的墙”。未成年人用户不仅可通过跳转账号、卸载重装、退出重新登录、密码自动记录等方式轻易钻空子,而且专属内容池只有低幼化内容、未涵盖大龄儿童需求,此外还不同程度存在非实名认证可登录、可自动续时、内容无差别供给等欠缺。这些都表明,在流量驱动和利益考量下,部分平台非但没有持续完善“青少年模式”的自觉,现有的弹窗引导、限定时长、专属内容等机制设计也沦为“样子货”。某头部视频+游戏平台“青少年模式”开启设置入口隐蔽,还可轻松通过手机短信重置密码来解除。这表面看是技术漏洞,实则属不用心不走心。
“青少年模式”不是可选可不选的自选题,而是因应监管要求与社会吁求的必答题。对平台来说,不能只有“只管流量增长,不管儿童沉迷”的利益算法,而没有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算法。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已明确“任何企业都不得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在此情况下,涉事平台更是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尽早查缺补漏、补齐短板。
对于“青少年模式”动辄“下线”的网络平台,监管也有必要保持“在线”,该加强执法、提高惩罚的,绝不轻纵。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只能强化,不能“掉线”。“青少年模式”也只能改进,不能“下线”。作者:子衿(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