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资讯: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义工微治理” 共兴大家园

  • 来源:华声在线
  • 2022-09-02 08:45:13
分享到:
  • 收藏

何冰芳

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是湘桂边界柑橘之乡,也是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回龙圩管理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宜居有了更高的需求。管理区党委管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义工微治理”模式,成立管理性义工组织66个,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村庄屋前房后闲置土地,全力推进“六小园”建设,即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小禽园、小庭园(小农具房),破解了乡村建设为谁建、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等难题,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乡村振兴之路,构建了新时代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资料图)

一家人,义字当头“微治理”

“义工微治理”起源于回龙圩管理区回龙圩镇岗头源村。该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自然村,家家户户靠种植柑橘都富裕起来了,可一出家门,仍是泥泞难行、杂乱无章。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刘晓光带头筹资捐物,发动村民修整古门楼,并将荒置空地打造成小花园,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回龙圩全体村民的共同愿望,管理区党委管委以“岗头源村经验”为蓝本,制定“义工微治理”工作模式,利用村庄屋前房后闲置土地,整区推进“六小园”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

树立标杆褒义举。对于率先发动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民进行褒奖,在评先评优、项目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村村响”等宣扬他们的义举,还在牌楼的石碑上刻上捐款人的名字,在广场的公示牌上张贴义工值班表和出工数量,凸显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村民的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

规范流程管义工。管理区党委管委成立“六小园”建设领导小组,将义工发动和管理权限下沉到各自然村的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成为新的管理型义工,他们白天忙活生计,晚上开会研究“六小园”建设,帮助村民订规划、出点子,探讨规划设计、项目施工、工程监管、验收结算到后期管护等实施情况,对村民筹资筹料和出工情况进行安排和记录,形成了群众主体、村民主导、理事会牵头、多方配合搞建设的义工管理体系。

分片联点建“义园”。为了更好地引领、规范、提升和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管理区各级党政领导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分片联点各个村、镇,负责协调、督促各项工作,通过主题党日、文明志愿活动等方式争当一线建设的义工,将村民着手建设的每一个“六小园”都建成展现义工活力的“义园”。

一条心,共建共享“六小园”

村民当义工的热情高涨,如何规范和引导这股力量,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义工微治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放异彩?

坚持正确方向。以“六小园”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户房、地等切身利益,村民是建设主体、治理主体、受益主体,虽然农户愿意做义工,但由于个体差异,导致对“六小园”建设的诉求不完全统一。为了让大家拧成一股绳,管理区党委管委将“义工微治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使之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在党组织领导下推动公益服务,健全村规民约,将“乡村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讲卫生、勤扫地、房前屋后无垃圾,讲秩序、有规矩,砖瓦柴草摆整齐”等内容写进了村规民约,强调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确保“义工治”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追求个性特色。人人做义工,首先要让大家知道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回龙圩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到辖区各村庄实地规划设计指导,编制《基础设施、民居建筑、房前屋后设计指引导则》,以直观浅显的方式告诉村民如何做。回龙圩有3.53万人口,瑶族占比68.3%,其中有不少是能工巧匠,村民理事会将当地的老工匠、手艺人动员起来,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技能型义工队伍,为“六小园”建设创意把关,对村庄产业和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打造多形态、有特色、广受益的美丽乡村。

争取多方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回龙圩出台“政府出一点、村民筹一点、单位捐一点”的政策,对“六小园”项目进行配套奖补。对建设积极性高、先行启动的自然村,由区财政拨付5至10万元用作示范点奖补资金;以自然村为单位,充分发动村民、乡贤筹资,自然村筹多少,政府按照1:2比例的金额奖补多少,村民捐筹材料用多少,政府同等金额奖补多少;发动各联点后盾单位资助部分资金。有了各方支持,村民建设热情高涨。

一幅画,与时俱进“新文化”

“义工微治理”不仅推动了以“六小园”建设为主的美丽乡村建设,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人人讲奉献的社会新风尚。在回龙圩,男女老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义务劳动,催生了与时俱进的新型美丽乡村文化。

“义工微治理”推行后,不但美化了环境,也改变了众人的生产思路、生活心态,村民们纷纷加入建设。张美英已经81岁了,仍然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柳燕在打理家里的100多亩柑橘和葡萄时,还兼顾“六小园”建设,成为村里有名的“超级义工”。张国安在外地租种了3000亩果园,却经常回村参加义务劳动。

回龙圩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而是通过陶罐、石槽、石磨等乡土元素植入,旧砖、旧瓦、旧石块等乡土材质利用,合理悬挂废旧农具等乡土物件展示传统民俗,进一步挖掘、彰显村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唤醒了乡愁记忆、增添了乡愁情怀。义工们根据各村和农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旧石板、旧砖瓦、鹅卵石以及竹子等原料,修路铺渠,构筑石围栏、砖围栏、木围栏、竹围栏,修缮老旧楼房,做到了既实用又环保,还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建设成本。各家各户的“六小园”用材简便、形态各异,又风格各异,独具特色。

有了“义工微治理”,村民们经常一起劳动、学习、交流,邻里相处更密切了,干群关系也更融洽了。神仙洞村新跃自然村曾经是个“知青点”,由于年久失修,很多房屋内墙外墙都斑驳开裂,村民们决定自己动手做墙体彩绘,一些村民还自发收集了照片、像章、书籍、劳动工具等,将空置房屋做成知青展示室。朴实和谐、与时俱进、共建共享的“义工”乡村文化正在回龙圩生根发芽。

“六小园”建设,提升了乡村颜值,发挥了土地效益,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治理成效,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管理区共建成“小花园”159处、“小菜园”723处、“小果园”427处、“小公园”86处、“小禽园”431处、“小庭园”513处,全区村庄变得更绿更美更宜居。“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让村民享受到了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农民收益。“小花园”“小公园”,增加了乡村儿童乐园、健身场等设施,打造了服务乡村老少、游客的公共休憩娱乐空间,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形式,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质量。

回龙圩管理区以实施村庄房前屋后“六小园”建设为抓手,推动形成村民为主导义工、理事会为牵头义工、党政干部为助力义工、人人争当义工,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义工微治理”体系,为乡村建设和治理提供了新经验:

乡村建设与治理要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乡村建设与治理效果好不好,村民说了算。“六小园”建设之所以受到广大村民热情追捧,不仅顺应了村民改善生活环境需求,而且充分发挥了村民主体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整个“六小园”建设从谋划、规划、设计、施工、监管、验收到管护,全程让群众参与其中,改变了过去“干部干、群众看”“剃头挑子一头热”等情况,村民由村庄环境整治、村务管理的“看客”变为“主角”,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乡村建设与治理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六小园”建设发端于群众,来源于老百姓的生动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摒弃“高大洋”,突出“小土实”,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把工作前移村民小组,把服务搬到老百姓家门口,紧贴“三农实际”“百姓呼声”,让治理与建设措施接上地气,落地见效。建设中,注重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选用本地所有、经济实惠的石材、木料、竹料等乡土建筑材料,保持风貌协调。注重废物利用,对闲置或废弃的老砖、石头、木料、瓦罐、农具等进行综合利用,融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注重实用价值,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宜花则花、宜树则树、宜果则果、宜菜则菜。

乡村建设与治理要注重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一方面,要弘扬乡贤文化,挖掘先进典型,发挥乡贤在资源、威望、资历、人脉等方面优势,积极引导其带头组织开展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村务管理,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基层事务。另一方面,要多深入基层调研,挖掘和打造“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点,树立身边的样板、标杆,由点及面示范引领乡村建设全面铺开、乡村治理全面提升。

标签: 永州市回龙圩管理区义工微治理 共兴大家园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