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出好茶——古丈县茶产业探秘·品质篇

  •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 2022-04-09 10:38:04
分享到:
  • 收藏

古丈县牛角山茶园里的采茶场景。 张棋铭 摄

■ 李寒露 刘小军 石立新

男唱:茶树叶子清亮亮,

摘张含在嘴里面,

白天吹得八哥叫,

夜里吹得姐心慌,

郎想姐儿在心间。

女唱:姐家门前一蔸茶,

年年采来年年发,

头道采得斤四两,

二道采得八两八,

送给情郎小冤家。

春日里,茶园间,采茶的汉子与姑娘,就用浪漫的山歌相互传情。唱山歌的地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滋养出土家苗汉宽容和善、热心豁达、实诚坚韧的神奇之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

古阳河迂回延伸,千山万壑间星罗棋布的茶园,犹如水天一色、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的绿色海洋。正如从古丈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彭学明,在散文《古丈茶歌》中写道:“走进古丈,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是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远远望去,到处是茶丛茶垛。”

又是一年春茶季,伴随声声山歌,山头的片片嫩绿,透过旋律倾泻到采茶女的小背篓里。4月6日清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万亩茶园浸润在蒙蒙烟雨中,俨然一幅淡淡的中国水墨画。驻足这个远近闻名的“老知青茶场”,和风吹过,茶香扑面,沁人心脾。

古丈恰处北纬28°到北纬30°之间,境内山峦起伏,小河、溪沟众多,自然净化条件优越,植被类型多样,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有机质丰富,是全国罕见的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硒带、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适宜茶树生长且拥有悠久种茶历史的区域。

品质是一种责任和态度。古丈县分管茶叶工作的副县长周大钊感慨地说,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古丈出好茶的先天优势,而优质的茶树品种、科学的栽培管理、精湛的制茶工艺,以及古丈茶人的勤劳智慧,则是古丈茶“出圈”的品质保证。

人生草木间。我国第一位“茶”院士陈宗懋,从事茶叶研究多年,在古丈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自2018年开始,古丈通过与陈宗懋院士专家团队、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缔造品质的道路上,湖南省茶叶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古丈传统的小叶茶、黄金茶、矮地野生茶等多个茶树品种比较试验,推出独具外形特征和品质特色的碧香早、竹叶菊等共6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在全国推广。

古丈县茶叶面积达19.5万亩,人均茶叶面积1.35亩,居全省第一;有机茶面积4.8万亩,以25%的有机率居全省第一。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古丈毛尖”,制作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祖明、彭继武、张远忠、向春辉、向先情、向仍坤、张顺蒂等“茶王”声名远播。

4月7日凌晨1时,古阳镇古阳村树栖柯的一栋传统民居里,在略显暗淡的光线下,老茶人向开然还在进行手工制茶的最后一道工序——提毫收锅。他慢慢地将茶条理顺,掌中轻揉,白毫提出后适当摊漫,全干后出锅摊凉即出成品。

这批古丈毛尖“本地绿”,会在5个小时后送到古丈茶叶街的早市出售,流向全国各地茶叶市场和消费者茶杯中。有她的地方,就会有清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古丈的味道、武陵山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古丈毛尖的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炒三青、做条、提毫收锅等八道工序。以一芽鲜叶炒制的特级古丈毛尖,外形紧细圆直、白毫显露,色泽隐翠,香气高锐持久,汤色浅绿,滋味鲜爽醇甘,耐冲泡,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芳香,被誉为“绿茶中的珍品”。品质决定了影响,但绝不仅仅是被动符合既定的量化指标。“世界生态古丈茶”这个符号,正在成为价值的结晶和情感的凝聚。

物产丰富的茶乡,人杰地灵的古丈,碧绿如染的茶园,容纳了滔滔流淌的时间,容纳了苍海桑田的变迁,容纳了早出晚归的琐碎,也容纳了远方游子的浓浓乡思。

莫美群,事茶20余年,携茶常年奔波于古丈、长沙、上海等地。在“茶窝”里长大的她,家乡是一种让她魂牵梦绕的茶香味。事业渐入佳境,高品质的古丈茶,让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越发显得从容、宽厚。在莫美群的记忆深处,茶是让淡寡的日子变得温暖、富足和有滋有味的“利器”。

对很多古丈人来说,一杯高品质的古丈茶,无论是香浓四溢,还是淡雅清新,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多的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奋斗和记忆,深刻隽永,难以释怀。

标签: 绿水青山出好茶古丈县茶产业探秘·品质篇

分享到:


精彩推送

精彩要闻